洞悉本質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
日記

蒼頡檢字法(倉頡輸入法六代)

不喜歡用拼音打字,最早學的是五筆輸入法形碼打字。但長期不怎麼打五筆的結果是,打字速度一直很慢。2012年開始選擇用倉頡輸入法,從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下載手冊) 學習。

現如今,Linux下自製Ibus蒼頡檢字法碼表使用。五代六代輸入法沒什麼本質區別,六代在打不常用的漢字時更方便一些,打常用字則累點。練習倉頡六代沒什麼捷徑,最重要的是掌握取碼規則,然後反覆輸入 古漢語4043個高頻字 裡最前面的500字,即可入門與人交流。

蒼頡檢字法與第五代倉頡輸入法區別,取碼規則的變化:

①字形分左右、上下、內外。

⑴左右及內外形分字首(1-2)、字身(1-3)

⑵上下形字首除以下各項取首尾碼外,一律取首、2、3及尾碼。

    1.上部為囗、匚、凵、冂、冖等封閉或半封閉字形。
    2.以“八”形與下分離者,如穴、發、祭、春、儍等。
    3.上部字形縱列者如犁、響等字形。
    4.毳(HUHUU)、龘(YPYPP)等二、三或四同形字組成者。
    5.栽、房、廴等形之字首。
    6.複合字首:夢、麻、麻、厭
    除以上字首,其餘上下形一律取四碼(可以少於四碼),如糞(FDTC)、盡(LMFT)

⑶以下各字身若在右側,則其字首取三碼。

    鳥HZ	 鸛(TRGHZ)
    力KS	  動(HJGKS)
    利LN	  剩(HDPLN)
    頁MZ	  顴(TRGMZ)
    欠NO	  歡(TRGNO)
    阝NL	  鄎(HUPNL)
    隹OG	  難(TLOOG)
    枚OK	  敬(TPROK)
    攴YE	  &~GBNYE;(GBNYE)

② ⑴包含省略。
⑵複合字首:加“徵微徾”、“膏豪亮毫”。
複合字首:加“夢瞢薨蘉”。
⑶重複字:尾碼+1,2,3……,如:暈(ABJJ1)。

從小識繁用簡在直讀歷史、文學、中醫古籍時太吃虧。簡化字(1986年简化字总表)用手書寫作業時比繁體字輕鬆,用電腦工作時與繁體字相比沒什么優勢,閲讀古籍時則容易產生歧義。如有人看著簡化漢字版說《千字文》實錄九百九十三個漢字,有七個字重複使用。從小長期讀簡化字,不懂漢字原始的含義,即使“識”了“繁”,還是不能讀懂這句話。說到底,能不能讀懂古書,關鍵在自己的古漢語功底。

對於閱讀古籍,我特別認同要重視「瞭解漢字的本義」,進行文字溯源查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《說文解字》。最好不要讀現代人「原文+翻譯」的註解(一段原文一段白話文),須直接閱讀「古人註的古書」(文言文註釋文言文)讀了古書之後,就會知道現代某些翻譯與古籍的距離感。閱讀正體字書籍,很容易幫助我們解決古籍閱讀中的識字問題(繁體字的識認),消除繁簡隔閡。幾千年悠長的時間差距,借研讀傳統正體字古籍消除「代溝」,與古人對話交朋友,從經典中瞭解古人的生活美學,開啟智慧,豈不美哉。

Join the discussion

  1. 玩歲愒日

    > 對於閱讀古籍,我特別認同要重視「瞭解漢字的本義」,進行文字溯源查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《說文解字》。
    > 最好不要讀現代人「原文+翻譯」的註解(一段原文一段白話文),須直接閱讀「古人註的古書」(文言文註釋文言文)讀了對於閱讀古籍,我特別認同要重視「瞭解漢字的本義」,進行文字溯源查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《說文解字》。
    > 最好不要讀現代人「原文+翻譯」的註解(一段原文一段白話文),須直接閱讀「古人註的古書」(文言文註釋文言文)讀了古書之後,就會知道現代某些翻譯與古籍的距離感。
    > (恕刪) …………

    恕俺淺薄滯拙而以爲不然。
    漢字者,其源遠故流長,其誼雜故驗寡。但憑許愼所解之近萬字,且其所解僅稽考籀文而亡有甲骨文,使不佐以研究甲骨文之所得,實難通古籍文字之意理。
    ◦ 註:老、考二字之意本同,後考、攷二字互通假以代參考、稽考之意。何以知之?案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580:「攷,从攴丂聲(形聲字)。音猶言敂(ㄎㄡˋ 去聲;雙聲),音亦猶言敲(疊韻),皆爲擊打之聲,藉以寄攷打之意。俗通假以攷代考。考、老意。音同意不同。久而誤認爲一字之異體。」

    幸甚,今人湯賡巖所纘之《簡易說文字典》,稽考(攷)甲、金、篆、隸四書體與聲韻學(聲、韻、音、調)以解字。 (ISBN: 978-957-41-4944-5; 出版:11 July 2007)
    ◦ 註:………… 甲骨文確爲殷商晚期所用之文字,而絕非殷商所造之文字。也可以說,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最早之文字,而絕非中國最初之文字。(《簡易說文字典.中國文字淺說》)

    湯賡巖仿南宋鄭樵句:「六書之不傳則小學不振;小學之不振則經術不明;經術之不明則文化式微;文化(之)式微則民族命脈衰。」(《簡易說文字典.中國文字淺說》)

    瞭解當作「憭」解;本義當作本「誼」。何以曉之?案湯賡巖所纘之《簡易說文字典》:
    * 瞭(ㄌㄧㄠˇ 上聲;p.465):
    • 廣韻:「瞭、目明也。」
    • 按:瞭,从目、从遼省辵(⻍、⻌、⻎)會意、遼亦聲。遼、遠意。遼、卽目遠望之意,故曰:「瞭望」。引申爲:目明,明瞭知意。

    * 憭(ㄌㄧㄠˇ 上聲;p.447):
    • 說文:「憭、慧也。从心尞聲。」
    • 按:憭,从心、从尞會意、尞亦聲。尞、燒柴祭天,音猶言「亮」,有光明意。卽心中明白,曰:「明憭」。俗作「瞭」。

    * 義(ㄧˋ 去聲;p.999):
    • 說文:「義、己之威義也。从我从羊。」
    • 按:義,當从我、从善省言(或誩)會意,音猶言「宜」。我身之善行得宜曰:「義」。

    * 誼(ㄧˊ 陽平聲;p.496):
    • 說文:「誼、人所宜也。从言宜、宜亦聲。」
    • 按:誼,从言、从宜會意、宜亦聲。卽言之適當曰:「誼」。誼、義二字古音意同,周時用誼;漢時用義,析言之,誼爲言之宜;義爲行之宜。

    * 宜(ㄧˊ 陽平聲;p.710)
    • 說文:「宜、所安也。从宀之下、一之上,多省聲。」
    • 按:甲金文从以肉祭且(祖)會意,故音猶言「儀」。引申爲人心得安之意。小篆省作宐。隸作宜、當从宀从且(祖)會意。卽室內供奉祖先神位之意。引申爲:適當、應該之意。

  2. 斅學相長

    承上,補闕(卽缺,誼不同而意同,故互通):
      ◦ 註:門之叏(ㄍㄨㄞˋ 去聲;今作夬)口(卽𣲺(今作決)口)曰闕;
         缶( ㄈㄡˇ 上聲)之叏口曰缺;水之叏口曰決;
         玉之叏口日玦;心之叏口曰快。

    望恕俺淺、薄、滯、拙而獻曝。
      ◦ 註:淺、薄、滯、拙者,抄自《元豐類藁》:「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」。

    漢字者,其源遠故流長,其誼雜故驗寡。但憑許愼所解之近萬字,且其所解僅稽考籀文而亡有甲骨文,使不佐以研究甲骨文之所得,實難通古籍文字之意理。
      ◦ 註:老、考二字之意本同,後考、攷二字互通假以代參考、稽考之意。何以知之?案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580:「攷,从攴丂聲(形聲字)。音猶言敂(ㄎㄡˋ 去聲;雙聲),音亦猶言敲(疊韻),皆爲擊打之聲,藉以寄攷打之意。俗通假以攷代考。考、老意。音同意不同。久而誤認爲一字之異體。」
      ◦ 註:亡有之亡,音:ㄨˊ 陽平聲,卽無。无、亡、無、罔、靡五者,互爲通假,皆無有之意,英文曰:null, void, vacancy, emptyness, nothing, naught, etc.
      ◦ 註:心無記憶之謂忘;無知而作之謂妄。案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:忘者,从亡(ㄨˊ 陽平聲;無有之意)、从心會意、亡亦聲。妄者,从女、从亡(ㄨˊ 陽平聲;無知之意)會意、亡亦聲。故揀筆畫亟(卽極,今作最)少之亡(ㄨˊ 陽平聲)字以代無。
      ◦ 註:案字,同按,考(攷)也,因《論衡》而作案。
      ◦ 註:文字之意理,謂文字所傳之意(心之音)與理(所以然者),故揀意字而不取誼(今作義)字。

    幸甚,今人湯賡巖所纘之《簡易說文字典》,稽考(攷)甲、金、篆、隸四書體與聲韻學(聲、韻、音、調)以解字。 (ISBN: 978-957-41-4944-5; 出版:11 July 2007)
      ◦ 註:………… 甲骨文確爲殷商晚期所用之文字,而絕非殷商所造之文字。也可以說,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最早之文字,而絕非中國最初之文字。(《簡易說文字典.中國文字淺說》)
      ◦ 註:何以言纘而不言著、撰、纂?纘、繼也,俺仿南宋杜道堅所著《文子纘義(當作誼)》,取纘字以寄意:爲往賢(許愼)繼絕學,復往賢之所過。

    湯賡( ㄍㄥ 陰平聲)巖者,其人謙卑,其行自牧,其志非常,其文倜儻,所纘之《簡易說文字典》歷十年而獨成。其所解或別有洞見,望納:

    瞭解當作「憭」解;本義當作本「誼」。何以曉之?案:
    * 瞭(ㄌㄧㄠˇ 上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65)
    • 廣韻:「瞭、目明也。」
    • 按:瞭,从目、从遼省辵(⻍、⻌、⻎)會意、遼亦聲。遼、遠意。遼、卽目遠望之意,故曰:「瞭望」。引申爲:目明,明瞭知意。

    * 憭(ㄌㄧㄠˇ 上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47)
    • 說文:「憭、慧也。从心尞聲。」
    • 按:憭,从心、从尞會意、尞亦聲。尞、燒柴祭天,音猶言「亮」,有光明意。卽心中明白,曰:「明憭」。俗作「瞭」。
      ◦ 注:明,或當作「朙」,見下。

    * 燎(本作𡼷,俗作尞;ㄌㄧㄠˊ 陽平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194)
    • 說文:「燎、放火也。从火尞聲。」
    • 按:燎、甲金文皆象火燒木之形,故音猶言「燒」。小篆改从(上)屮、(中)火、(下)炅作𡼷,炅火光。從放火燒柴、火光上沖(屮)以祭天之意。後又加火旁作燎。
      ◦ 注:屮,象火光上沖之形,非艸意之屮(ㄔㄜˋ 去聲)字。
      ◦ 注:炅字,湯未解之。考《中華(小篆作𦾓、或𡼙,俗簡作花)大字典》、《說文解字詁林》與《康熙字典》,則炅、或訓見,或訓光,其音,或:畎迥切(ㄐㄩㄥˇ 上聲),或:古惠切(ㄍㄨㄟˋ 去聲),疑爲後增。
      ◦ 注:小篆之𡼷(今作尞)字,闕:甲金文中之要(本作𦥺)字:木,而增:甲金文中亡有之日字。

    * 火(ㄏㄨㄛˇ 上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180)
    • 說文:「火、毀也。南方之行,炎而上。象形。」
    • 按:火、甲文象一堆火燄之形。金文象一盞燈火之形。小篆簡化爲火,隸楷沿之。火音卽其「燃燒時所發出「呼呼」之聲。」

    * 朙(ㄇㄧㄥ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34)
    • 說文:「朙、照也。从月囧,明、古文从日」。
    • 按:明或从囧(窗)从月會意,月光從窗入則室內通明之意。或从日、月會意,日月皆放光明之意。今多用明而少用朙。明音猶言「目」。目可視曰:明。

    * 囧(ㄐㄩㄥˇ 上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22)
    • 說文:「囧、窗牖麗廔闓明也。象形。」
    • 按:囧,甲、金、篆、隸皆象窗牖(ㄧㄡˇ 上聲,音猶言誘)之形。窗櫺(ㄌㄧㄥˊ 陽平聲,音猶言稜)麗廔(ㄌㄡˊ 陽平聲,音猶言樓,中空之意)透明,故加月旁則爲「朙」。囧音猶言「窗」(諧音)。

    * 意(ㄧˋ 去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36)
    • 說文:「意、志也。从心音聲。」
    • 按:意,當从心、从音會意、音亦聲。志不可見,須藉語音表示之,故意卽心之音,意卽心志之語言表達。

    * 義(ㄧˋ 去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999)
    • 說文:「義、己之威義也。从我从羊。」
    • 按:義,當从我、从善省言(或誩)會意,音猶言「宜」。我身之善行得宜曰:「義」。

    * 誼(ㄧˊ 陽平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96)
    • 說文:「誼、人所宜也。从言宜、宜亦聲。」
    • 按:誼,从言、从宜會意、宜亦聲。卽言之適當曰:「誼」。誼、義二字古音意同,周時用誼;漢時用義,析言之,誼爲言之宜;義爲行之宜。

    * 宜(ㄧ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10)
    • 說文:「宜、所安也。从宀之下、一之上,多省聲。」
    • 按:甲金文从以肉祭且(ㄗㄨˇ 上聲;祖也)會意,故音猶言「儀」。引申爲人心得安之意。小篆省作宐。隸作宜、當从宀从且(祖)會意。卽室內供奉祖先神位之意。引申爲:適當、應該之意。

    * 且(ㄗㄨˇ 上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)
    • 說文:「且、所以薦也。从几,足有二橫,一橫其下,地也。」
    • 按:且、甲文本象祖宗廟宇之形。上象廟之屋脊,兩橫爲門眉(今作楣)與門檻,下橫爲地基。商、周時卽已借爲祖宗之祖。音猶言「出」,己身所由出之意。戰國時始加示旁爲意符(而)作祖。
       于今而言,與其說是祖廟之形,倒不如是祖宗神主牌之形,更爲精確。
       (後)且字後被祖字所取代。而「且」、則通假以代副詞「暫」字或連詞「又」字,音也變爲:ㄑㄧㄝˇ 上聲、猶言「切」。暫且、而且,在語意上有切斷之意。

    以上乃其倜儻之文。《文子.下德》:「其言略而循理,其行悅而順情,其心和而不僞,其事素(本作𦃃)而不飾」。此之謂也。
      ◦ 註:倜儻,謂其文不繫于俗,然、循于理,而自成一格也。
      ◦ 註:不繫于俗者,抄(褒字作仿)自《文子.九守.符言》:「內便于性,外合于義,循理而動,不繫于物者,正氣也。」
      ◦ 註:案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661:「素(本作𦃃),本从𠂹(垂)、糸會意。卽垂而潤澤無痕之白色生帛。音猶言「俗」,卽平日常見之色,故曰平𦃃(俗作素)。」

    湯賡巖仿南宋鄭樵句:「六書之不傳則小學不振;小學之不振則經術不明;經術之不明則文化式微;文化(之)式微則民族命脈衰。」(《簡易說文字典.中國文字淺說》;此其非常之志)

  3. 斅學相長

    承上,補闕、遺:
      ◦ 註:門之叏(ㄍㄨㄞˋ 去聲;今作夬)口(卽𣲺(今作決)口)曰闕;
      ◦ 註:缶( ㄈㄡˇ 上聲)之叏口曰缺;水之叏口曰決;
      ◦ 註:玉之叏口日玦;心之叏口曰快;言之叏口日訣。
      ◦ 註:叏(ㄍㄨㄞˋ 去聲;今作夬),音猶言「乖」,相背、分開之意。又猶言「開」,打開、開心之意。

    * 遺(ㄧ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639)
    • 說文:「遺、亡也。从辵、䝿聲。」
    • 按:遺、當从辵、从䝿(俗作貴)會意,音猶言「逸」. 卽貴(本作䝿)重之物逸走丟(卽丢,从一、去會意)失曰:「遺失」,引申留(本作畱)待以後曰:「遺留」。

    * 亡(ㄨㄤˊ 陽平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696)
    • 說文:「亡、逃也。从入乚,象形。」
    • 按:亡、甲文从卜文从卜、(从)乚、象甲骨邊綠之形。卽卜兆在甲骨邊緣之外,表示無兆之意。故甲文「無咎」、「無尤」、「無害」等辭皆作「亡」。後引申爲「存亡」之亡,假借「死亡」之意。後「亡」被「無」取代。
      ◦ 注:考《說文解字詁林》,亡字之形作「兦」、或「亾」、(或「𠅁」)。依湯所解則,亡字 = 卜(卜之兆) + 乚(甲骨邊緣之形)。然Unicode未集適(小篆作𨗁)當之字,故從俗字:「亡」。
      ◦ 注:亡之形,見:小學堂所集之甲骨文與楚系簡帛文字,當可証湯所解。
      ◦ 注:亡之音:ㄨˊ 陽平聲,與ㄨㄤˊ 陽平聲者,或从卜(ㄅㄨˇ 上聲)得之。則亡字爲會意兼形聲。
      ◦ 注:無有(俗曰沒有)可推得死(本作𣦸,簡作𣦹,人化爲𣦵(殘骨))意:人身之無有。人身之無有可推得逃意(逃、跳二字意同,雙聲且疊韻)。反言之,則不然。故《說文解字》誤釋亡、逃二字爲轉注。亦可由忘、妄二字反推、驗之。

    * 卜(ㄅㄨˇ 上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843)
    • 說文:「卜,灼剝龜也,象炙龜之形。一曰:龜兆之縱橫也。」
    • 按:卜,象占卜時,燒灼龜甲、獸骨上,所呈現裂痕之形。藉以寄吉凶之徴兆。卜音卽「燒灼甲骨時崩裂之聲」。

    * 占(ㄓㄢˋ 去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843)
    • 說文:「占、視兆問也。从卜、口。」
    • 按:占,从卜、从口會意,卽視甲、骨上之卜兆,而口問吉凶之意。占音猶言「詹」。詹、多言,問兆詳細(本作𥿳)之意。

    * 詹(ㄓㄢ 陰平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92)
    • 說文:「詹、多言也。从言、从八、从厃。」
    • 按:詹、當从「image(危之變體:上厃、下儿(人字之變體,ㄖㄣˊ 陽平聲))」、从言會意、言亦聲。危、有高意。詹、卽「危言聳(通假以代竦,曰聳立,亦曰毛骨竦然)聽」,不切實際,故說文釋:「多言」。

    * 詭(ㄍㄨㄟˇ 上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491)
    • 說文:「詭、責也。从言、危聲。」
    • 按:詭,从危、从言會意、危亦聲。卽「危言聳聽」恐嚇欺人曰:「詭詐」。
      ◦ 注:倚湯解則詹字同意于詭字。

    * 危(ㄨㄟ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310)
    • 說文:「危、在高而懼也。从厃、人在厓上,自卩止也。」
    • 按:危、从一人在厓之上、一人在厓下會意。厓上厓下皆令人畏懼,故音猶言「畏」,引申爲:危險之意。
      ◦ 注:湯所集《說文解字》作自卩(卽節制之節,卽節)止也,不作:自卩止「之」,英譯:to hold and then stop oneself。
      ◦ 注:卽危 = (上)人 + (中)厂(卽河岸之岸) + (下)卩(象人曲膝跪坐之形)。俯、仰而視厂之高(本作髙)必畏懼。

    * 卩(ㄐㄧㄝ 陰平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310)
    • 說文:「卩、瑞信也。守邦者用玉卩,守都鄙者用角卩,使山邦者用虎卩,土邦者用人卩,澤邦者用龍卩,門關者用符卩,貨賄用璽卩,道路用旌卩,象相合之形。」
    • 按:卩、甲金文(「image」)象人曲膝(厀之俗字,从卩、桼(卽漆)聲)、跪坐之形。音猶言「節」(節音猶言接),卽屈(本作𡲬、𡲶)、曲膝節之意。乃跪之初文。說文之言乃借(本作𠎥)意。

    * 跪(ㄍㄨㄟˋ 去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614)
    • 說文:「跪、拜也。从足、危聲。」
    • 按:跪、甲金文象人曲厀(俗作膝)跪坐之形(卽卩字)。後加「闕」爲聲符作危,故曰:正襟(同衿、䘳)危坐。後又加足爲意符作跪,曲厀之意。本爲坐姿,引申爲跪拜之意。
      ◦ 注:《說文解字》:「厃、仰也。从人在厂上」。從人在厂(岸、厓)上,能得俯意,然不能得仰意。疑與危字錯(本作䥘)置(本作𦋘)。後加卩(曲厀而坐,假以代節)爲意符而作危。
      ◦ 注:故「闕」作「厃」,音誼同危也。
      ◦ 注:故《正字通》曰:「朱子謂古人只是跪坐著,《跪、坐、拜說》云:『兩膝著地,以尻(臀溝)著膝(疑當作脛:小腿)而稍安者爲坐。伸腰及股(大腿)而勢危者爲跪。因跪而益𦤶其恭,以頭著地爲拜。』(朱子)又曰 …………」。
      ◦ 注:故麤言之,跪、卽爲坐,本意爲坐之姿。細(本作𥿳)言之,跪、卽爲危(而)坐。定矣。 (麤、觕、粗三字,誼不同而意同,故互通假)

    * 節(簡作節;ㄐㄧㄝˊ 陽平聲;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974)
    • 說文:「節、竹約也。从竹、卽聲。」
    • 按:節,从竹、卽聲,音猶言「接」。卽竹莖上若有所約束狀,亦卽兩段連接處之圜狀曰:圜節。引申凡有所約制(本作𠛐)者,皆曰:「節」。如:禮(本作𥜪,簡作𥜨,再簡作礼)節、節制、節約、一段曰:一節。
      ◦ 注:節(Unicode point U+FA56)字,簡作:節(Unicode point U+7BC0)。

    * 卽(簡作即;ㄐㄧˊ 陽平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312)
    • 說文:「卽、食也。从「image(形似皀、㿝)」、卩聲。」
    • 按:即,當从卩(「image」)、从食省(「image(形似㿝)」)會意、卩亦聲。即人正跪(危坐,曲厀而坐)坐在食器前進食之意。引申事務正在進行曰:「即」。即本作「卽」。
      ◦ 注:从食而省者有二:象屋脊形,與象蒸氣形,見食字。

    * 食(ㄕˊ 陽平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65)
    • 說文:「食、「image(形似亼)」「闕」米也。从「image(形似皀)」、「image(形似亼)」聲。或說「image(形似亼)」「image(形似皀)」也。」
    • 按:食、甲文象在屋下燒煮食物之形,音猶言「噬」。
    • 按:从「image(形似亼)」、象屋脊形,从「image(形似㿝)」、象食器,旁「image(形似兩點、或兩短直劃)」、象蒸氣之形,故食當爲廚之初文。引申爲:食物之總稱(卽偁)。
      ◦ 注:亼、皀、㿝三者,湯皆不解,以其非文、字也。
      ◦ 注:象食器之「image(形似㿝)」,形亦似豆字之甲文,豆本意爲食肉器,故音猶言肉。 (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63)
      ◦ 注:象蒸氣之形,或作四點、或作四短直劃者,見小學堂所集之甲骨文。

    * 廚(本作𢊍;ㄔㄨ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04)
    • 說文:「廚、庖屋也。从广、尌聲。」
    • 按:廚,當以「𢊍」爲正字,从广(ㄧㄢˇ 上聲,音猶言𡘹(卽奄))、从豆、从寸會意,音猶言「處」。豆,盛肉器。故處理犧牲之屋,曰:「庖屋」。 (故本爲會意)
    • 按:小篆聲化改從尌(ㄕㄨˋ 去聲;尌立之本字作尌,俗作樹)聲。 (改爲形聲)

    * 厂(ㄢˇ 上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94)
    • 說文:「厂、山石之厓、巖,人可居,象形。」
    • 按:厂、本爲岸之初文,象山水邊沿石岸峭壁之形,音猶言「邊」(疊韻,本當作曡韻)。山邊曰:厓;山水邊曰:厂。
    • 按:周、秦加干(ㄍㄢ 陰平聲)爲聲符(而)作厈。後又加山爲意符作岸。
    • 按:後岸行,(而)厂僅用作偏旁。厂又用爲注音符號聲母之一。

    * 岸(ㄢˋ 去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2)
    • 說文:「厂、山石之厓、巖,人可居,象形。」
    • 按:厂、原象江邊石岸峭壁之形,秦時加干爲聲符作厈,後又再加山爲意符作岸。岸音猶「沿」(疊韻),卽山與水相接之邊沿。

    * 崖(ㄧㄞˊ 陽平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5)
    • 說文:「崖、高邊也。从山、厓聲。」
    • 按:崖、卽厓加山爲意符,音猶言「沿」。厓、象山邊沿峭壁之形。
      ◦ 注:厓字,湯未解之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厓、山邊也。从山、圭聲。」厓與崖,讀作:ㄧㄚˊ 或 ㄧㄞˊ。陽平聲之ㄧㄢˊ、ㄧㄞˊ、與ㄧㄚˊ三者,皆一音之轉:ㄢ、ㄞ、ㄚ韻耳。

    * 巖(ㄧㄢˊ 陽平聲;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81)
    • 說文:「巖、崖也。从山、嚴聲。」
    • 按:巖、从山、嚴聲,音猶言沿。卽山邊沿。同岩、嵒。

    * 嵒(ㄧㄢˊ 陽平聲;象形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77)
    • 說文:「嵒、山巖也。从山、品聲。」
    • 按:嵒、象倚山畫洞口之形,非品聲。音意同巖,卽山之邊緣。

    * 卦(ㄍㄨㄚˋ 去聲;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843)
    • 說文:「卦、所以筮也。从卜、圭聲。」
    • 按:卦、从卜、圭聲,古以灼龜甲、獸骨問吉凶曰「占卜」,以竹籤、蓍(ㄕ 陰平聲,音猶言筮)草爲籌碼問吉凶曰:「卦」,卦音卽「搖籤筒之聲」。

    * 疊(本作曡;ㄉㄧㄝˊ 陽平聲;會意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258)
    • 說文:「曡、揚雄說:以爲古理官決罪,三日得其宜,乃行之。从晶、宜。亡新:三日大盛,改从三田。」
    • 按:曡、本从三日(非从晶:發光意)(、从宜會意),卽日久始得其宜(心安,見宜之解),引申累積、重複曰曡。後改(从)三田(而作疊:上畾、下宜),意無別。曡音猶言「堆」(雙聲),重曡卽堆積之意。
      ◦ 注:从三田之畾字,本作纍,隸簡作累,讀作:ㄌㄟˇ 上聲,積累多日之意。非雷電意之雷字。
      ◦ 注:故疊字解作:从纍省糸、从宜會意。卽積纍(卽累:ㄌㄟˇ 上聲)多日以決(本作𣲺)𦋛(本作辠,簡作罪),始得其宜之意。

    * 遼(ㄌㄧㄠˊ 陽平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639)
    • 說文:「遼、遠也。从辵尞聲。」
    • 按:遼,从辵(⻍、⻌、⻎)、从尞會意、尞亦聲,音猶言「遙」。尞、乃燎之本字,架柴焚燒之意。遼、卽遙遠之邦域往返不易,有事則以燒柴之煙(、)火,通報訊息。古曰:「烽火、狼煙(卽燧火)」。引申爲:遙遠之意。

    未竟,待續。

    * 竟(ㄐㄧㄥˋ 去聲;會意兼形聲;湯賡巖《簡易說文》p.509)
    • 說文:「竟、樂曲盡爲竟。从音、儿。」
    • 按:竟,當从音、从旡(ㄐㄧˋ 去聲,音猶言畢)省(「image(形似彡)」,气也)會意、旡亦聲。旡、猶言已,終結之意。故竟、卽音樂(通假以代龠,卽𠎤)終了之意。故竟猶言「盡(卽䀆)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

back to top